新闻资讯
星光不问赶路人,韶华不负追梦者。在这本该与家人团聚的日子里,院(公司)各项目人员“舍小家、顾大家”,坚守岗位,奋战一线,全力追赶工期,用奉献诠释责任担当,用奋斗书写美好未来,用独特的方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。
中秋明月悬,国庆红旗展,当人们或与家人团聚,或畅游祖国山河时,哈德锌多金属矿勘查项目的野外一线却是一派紧张忙碌的工作景象。为了加快找矿突破,助力资源保障,项目组全体成员主动放弃双节假期,扎根一线,在地质勘查岗位上默默坚守、奋力攻坚。
该勘查项目是院(公司)重点矿产勘查工程,对摸清区域铅锌资源家底、服务地方矿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。项目自启动以来,聚焦“精准找矿、高效勘查” 目标稳步推进。截至目前,已完成钻探进尺上万米,圈定了多处铅锌矿化体,获取了一批具有重要找矿价值的地质数据,为后续深入勘查与资源评价奠定了坚实基础。双节期间,为确保项目进度不滞后,项目组提前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,优化钻探施工流程,加强现场技术指导与安全管理。
野外勘查环境艰苦,草原上昼夜温差大,白天烈日暴晒,夜晚寒风凛冽。野外岩心编录需要在露天环境下进行,正午阳光强烈,一线员工头顶烈日,认真观察每一块岩心的矿物成分、结构构造,详细记录相关数据。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,他们常常一蹲就是几个小时,膝盖蹲得发麻也浑然不觉。晚上,他们还要把白天采集的数据整理好,输入电脑,经常工作到深夜。但这些困难丝毫没有动摇项目组的工作热情。“咱们干地质的,就得能吃苦、肯钻研,假期虽然不能休息,但想到能为找矿事业出份力,心里就特别有干劲。”这是项目组成员常挂在嘴边的话。
安全生产是项目推进的生命线。双节期间,项目部更是将安全工作摆在首位。现场设置多处安全警示标识,定期对钻机等设备进行安全检查与维护。同时,项目组开展安全培训与应急演练,不断提升职工安全意识与应急处置能力。
项目组不仅在工作上严格要求,也十分注重职工的生活保障。考虑到野外条件有限,项目部提前为职工准备了月饼、水果等节日食品,还利用休息时间组织大家开展简单的文体活动,让职工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,也能感受到节日的氛围。
如今,哈德锌多金属矿勘查项目仍在持续推进中,项目组职工们以“特别能吃苦、特别能战斗、特别能奉献” 的地质人精神,在广袤的草原上挥洒汗水,用坚守与担当,为祖国的矿产资源勘查事业贡献力量,以实际行动向双节献礼。
为确保项目顺利推进,项目部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:一是优化人员配置,实行弹性工作制,确保24小时都有专业技术人员在岗;二是引进RTK等先进测绘设备,大幅提升勘探效率和数据精度;三是建立每日技术研讨会议制度,及时解决当天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。项目一线职工克服了野外作业环境恶劣、山区地形复杂、交通不便等诸多困难,始终坚守岗位。在全体项目成员的共同努力下,该项目进展顺利,为后续工作打下坚实基础。
初秋的额济纳旗日照充足,昼夜温差达20℃。清晨,项目组技术人员身着厚重外套开展野外作业;午间在戈壁滩上简单用餐时,随身干粮常会落上一层细沙;夜间则在无信号的项目部挑灯整理资料。尽管工作环境艰苦,项目组成员始终保持着饱满的工作热情。
为了在入冬前完成项目野外工作,今年国庆、中秋双节假期,项目组没有停工,按部就班,早出晚归。项目组人员乐观地说:“这么凉爽的额济纳,正是大干一场的时候,比起夏天的40℃高温,现在已经算舒服的了。虽然小长假不能和家人团圆,但能在野外为国家找矿,这是最有底气、最有意义的国庆了。”
当城市中合家团聚之时,沙红山南矿区的戈壁滩上,我们地质队员,用脚步丈量着大地,用坚守诠释着责任,在祖国的西北边陲,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献上了一份特殊的“地质礼物”。
内蒙古自治区达茂旗布龙图磷矿勘探项目金额为980万元,是院(公司)重点矿产资源勘查工程,肩负为国家寻找北方磷矿开发利用使命。两个多月来,项目组已完成1:10000地质草测38.02 km2 、1:10000土壤测量约13 km2、1:2000地质测量约12 km2,累计采集样品3500余件,为后续深部验证奠定扎实依据。团队创新“日调度、周复盘、月攻坚”机制,40天完成了矿区地质测量工作,实现多工种平行作业,跑出勘查“加速度”。
野外条件艰苦,职工住民房、吃简餐,日均徒步十余公里负重采样,面对暴晒、骤雨、沙尘暴交替侵袭,党员先锋岗始终冲在最前,以“找矿报国”信念带动全员。大家放弃休假,清晨五点出工、傍晚七点收样,夜里整理数据至深夜,用双脚丈量高原,用汗水换取毫米级精度,确保每一份野外记录真实可靠。
该项目的实施,将为区域磷矿资源的科学、合理、高效开发提供关键的地质数据支撑。通过1:10000和1:2000等不同比例尺的地质测量、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以及系统的样品采集与分析,项目组将详细查明区域内的地层、构造、岩浆岩等地质条件,圈定磷矿化异常带,评价成矿潜力,为后续的详查和勘探工作提供精准的靶区。这些详实、可靠的地质数据,是制定科学开发方案、优化采矿设计、提高资源回收率的基础。项目的成果将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,为包头市乃至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磷化工产业、延伸产业链条、提升产业附加值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,对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转型、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。
地质工作性质决定了项目组成员与家人聚少离多的常态。野外工作环境艰苦,但项目组始终保持专业态度,认真完成各项任务。目前项目进展顺利,钻探工作持续进行中,项目组将继续保持高效工作状态,确保按期完成勘查任务。
目前项目已进入收尾阶段,正处于冲刺验收的关键时期。项目组全员放弃休假,采取"两班倒"工作模式全力推进。截至目前,项目已完成55个标段467个图斑90%的土方及覆绿工程。针对废弃矿山地形复杂、气候多变、交通不便等困难,项目部提前10天制定详细施工计划,倒排工期,将风险管控责任落实到人、时间精确到天,并在节前全面进行排查整改,同时投入10名管理人员和4台车辆,现场同步开展内业资料核查和现场施工督导,确保10月15日完成初步验收目标 。
项目组成员克服恶劣环境坚守岗位,纷纷表示:"虽然不能与家人团聚,但能为生态修复事业贡献力量,这个假期过得特别有意义。"
作为院(公司)生态板块的重点项目,该项目总投资1614万元,计划治理357处废弃矿山图斑,治理总面积达1925.16公顷。项目建成后预计可消除151处地质环境安全隐患,新增及提质改造耕地174.41公顷、林地642.39公顷、草地910.75公顷,使土地沙化程度降低45.06%,水土流失面积减少80.80%,惠及36.52万居民,显著提升区域生态防护功能。
目前项目已完成总工程量的65%,取得阶段性成果,按照工期项目组提前10天完成全部现场勘察工作并顺利转入设计阶段;通过组织多次专题技术研讨会,创新性地运用BIM三维建模技术对治理方案进行可视化分析与优化,提升了设计效率与方案质量;针对土默特右旗特殊地质条件,项目组采用水下地形测绘与水土样品检测相结合的技术手段,攻克难题,为后续工程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相较于地面钻探,井下施工空间狭小、环境恶劣、多工种交叉作业,协调难度极大。项目部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优势,成立了井下施工专项指挥小组,实行“统一指挥、动态调度、安全优先”的管理模式。通过每日井下协调会、可视化调度系统,精准安排钻探、物探、测量、支护等各工序的作业时间和空间,确保井筒内有限空间的高效、有序利用。
在工期紧、任务重的压力下,项目组成员主动放弃休假,长期驻扎野外现场。党员和技术骨干冲锋在前,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。年轻技术人员虚心请教,在干中学、在学中干,迅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业务能手。本次竖井工程地质勘察项目的成功实施,不仅查明了工区深部地层结构、岩体完整性及不良地质体的空间分布,特别是对采空区的稳定性做出了科学评价,为竖井的精准设计与安全施工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关键依据,有效规避工程风险。